近年來,畜禽養殖廢棄物產生的污染,直接影響生態環境。養殖場產生的廢棄物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,對土壤、水源、空氣都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,甚至會產生一些有害病菌、蟲卵,然后通過各種途徑危及人類健康,嚴重影響和制約畜禽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。也正因此,近年來環保政策對養殖業施加了不少壓力。
近日,農業農村部辦公廳、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印發《關于促進畜禽糞污還田利用依法加強養殖污染治理的指導意見》,擬加快推進畜禽糞污還田利用,進一步明確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路徑,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畜牧業協調發展。
《意見》指出,要以糞污無害化處理、糞肥全量化還田為重點,堅持依法治理、以用促治、利用優先,促進畜禽糞肥低成本還田利用,努力探索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新路徑。那么,如何進行無害化處理?具體如何利用呢?如何從源頭將畜禽養殖廢棄物變廢為寶,構建種養產業循環鏈條?
說到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就想到了諸城市,2017年的時候就配備了完整的糞污處理設備,從而使那個地區的養殖場與眾不同。當時諸城全市已有510家規?;B殖場配套了糞污處理設施,安裝有機肥發酵罐15臺(套),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136處,建成生態循環養殖基地215個,11家有機肥企業年生產有機肥30萬噸,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%以上。
對畜禽糞污通過除塵、除臭、除霧等環節的處理后,再在發酵罐中進行翻滾發酵,24小時后便變成高效的固態有機肥。不僅可以“變糞為寶”,還有效解決了污染問題,走在這樣的養殖場里,不用再遮掩口鼻阻擋難聞的氣味。
由此可見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對養殖場及生命健康的重要性。
《意見》還明確了推行種養結合發展的重點任務。意在鼓勵實行多點分布,統籌安排種養發展空間,優化調整畜禽養殖場布局。
種養結合最常見的模式為“豬(雞)—沼—果”生態種養模式。一棟標準豬(雞)舍,一口沼氣池,一片優質果園,豬糞自然流入沼氣池,產生的沼氣節省能源,剩下的沼液、沼渣是果園很好的有機肥料。這樣的生態循環讓每一個環節都能產生經濟效益。
對于養雞場來說,林下養雞也是很好的種養結合選擇。果園里,花期可引游客觀賞,果子成熟時可引游客采摘;果園里,不同品種的雞可為園林清除荒草和害蟲,節省了飼料還節省了人工及農藥的使用,雞糞又可提高土壤肥力,一舉多得。
- 上一篇:各大規模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的四種處理模式
- 下一篇:最后一篇